「党史故事听我讲」娄底市红色故事大宣讲⑰信仰的味道 | 宣讲人:李利萍

信仰的味道

宣讲人:李利萍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东,期间总书记就共产党人的信仰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第一个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全文翻译成中文的浙江文化名人陈望道。

  习总书记讲述的这个故事发生在1920年浙江义乌的小山村。这年春节前后一曲曲悠扬的笛声时常打破山村的宁静,这是当地染房主的小儿子,为了转移村民的注意力上演了一个小插曲。因为他大哥陈望道正在柴房里翻译一本将改变中国历史的巨著,如此重大而艰巨的任务,怎么会落到一个染房主儿子的头上呢?陈望道出生富裕之家和当时不少进步青年一样,他于1915年去日本留学,在他的两位老师何上肇、川山均那里,第一次认识了马克思主义思潮。

  不久五四运动爆发,陈望道毅然回国到了杭州,担任浙江一师的国文教师。一上任,陈望道为学生上的第一课,就是鲁迅的白话文《狂人日记》。接着,他和刘大白、夏沔尊、李次九四大金刚展开了影响深远的国文改革。同时,陈望道又创办了一家《校友会10日刊>>,大量刊载了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新文化运动主将们的文章。接着,陈望道又资助学生施存统、俞秀松等人创办了《浙江新潮》,指导施存统完成了《非孝》一文。这篇反封建伦理道德的文章,在浙江新潮第二期上一经刊登就成了导火索,遭到了省当局的查封。1919年12月7号,65名省议员联名电告到大总统徐世昌。

  一师风潮越演越烈,反动当局先是查封了浙江新潮,接着要开除校长和以陈望道为首的四大金刚,最后要停学封校,从而引起了全校师生的抗议。

  一师风潮迅速传遍全国,在各地舆论的声援下,当局不得不收回成命,一师风潮最终以胜利而告终。陈望道不得不离开一师,但他的一批学生在他的影响下投入到了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有的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1920年初,失了业的陈望道突然收到了一封来自上海的信。当时上海著名的报刊《星期评论》邀请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就这样陈望道带着英日版的共产党宣言回到了他的故乡。就这样这项重大的任务就落到了陈望道头上。习总书记讲述的故事由此上演。

  那年的冬天,陈家的柴房总是彻夜亮着一盏煤油灯,为漫长的冬夜带来一丝光明。这是陈望道正在挑灯熬夜,埋头翻译《共产党宣言》。母亲心疼儿子送来粽子、红糖,全神贯注的陈望道,错把墨汁当红糖,蘸着粽子吃得满嘴是墨还全然不知。当母亲问他红糖够不够甜时,陈望道还连连说,够甜,够甜了。习总书记为大家讲述的就是这个陈望道蘸墨汁吃粽子,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三个多月后,陈望道带着翻译好的共产党宣言来到上海,正在校对印刷时意想不到的巧遇了一个后来成为共产党宣言的忠实信徒的人。

  毛泽东在这里有幸读到了《共产党宣言》,陈望道也在这里有幸第一次认识了毛泽东,从此他们结下了深厚友情。之后,毛泽东曾三次主动会见陈望道,建国后还亲自任命陈望道为复旦大学校长。后来毛泽东在与斯诺的话谈中说道,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使他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第一本书。他还说《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100多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之后,《共产党宣言》一版再版,从此他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信仰,也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

  今天每当我们再次回味这个故事,依然历久弥新,回味无穷。1977年12月29号,身为复旦大学校长的陈望道,因病逝世,临终前,他把一生积蓄的22万元人民币作为党费,全部交给了党组织,以此践行了他终身不变的信仰。

  同志们,陈望道蘸墨汁吃粽子,翻译《共产党宣言》,墨汁为什么那样甜?因为这是信仰的味道,只有真正的共产党人才能品味得到。就像习总书记说的:“信仰的味道是甜的,为了甜蜜的信仰,可以如痴般地去追求。”

【作者:】 【编辑:袁润秋】
关键词:
>>我要举报
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