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听我讲」娄底市红色故事大宣讲⑫一根竹竿上的胜利“密码” | 宣讲人:李欣

  首先请看一张图片。大家从图片上能看到什么呢?对,一根竹竿。一根普普通通,甚至还有些开裂的竹竿。如果我告诉你,这根竹竿的原件陈列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是国家一级革命文物,那么你就会知道,他并不普通,它承载着光荣的历史,具有重大的纪念意义。那么这根竹竿和党的胜利有什么关系呢?在它的后面究竟藏着怎样不平凡的故事呢?

  就让时间回到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决战决胜阶段,一场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的中原大决战——淮海战役以气吞山河之势全面爆发。

  在这场战役中最为动人的场面,是数百万推着小车运送粮食的民工大军。“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他们运送物资的身影活跃在各解放区通往淮海战役前线的十几条运输线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战争奇观。

  而这支竹竿的主人,就是民工大军中的一员,名叫唐和恩。淮海战役打响后,他带头报名参加了支前小车运输队。临行前,唐和恩携带了一支竹竿。累了,用它当拄棍;过河,用它来探路;遇到野狗,能用来防身。每到一地,他还用针尖把地名刻在竹竿上。这根竹竿的顶端,刻着从家乡出发的地点:山东省胶东地区莱东县陶障区,后面一串,便是支前的路线,这条支前路横跨山东、江苏、安徽三省,行程长达2500余公里。

  在执行任务中,他和民工们一起披星戴月,顶风冒雪,在枪林弹雨中,把一车车粮食、弹药不断地送上前线,又把一批批伤员安全转移到后方。他们想尽办法节省粮食,自己吃红高粱,省下小米、白面给解放军吃;遇上阴雨天气,便把身上穿的蓑衣、棉衣脱下来,盖在运粮的车上,避免军粮淋湿。满载着军粮的木轮小车艰难地行进在泥泞的路上,一拱一条沟,一步两个坑,运输队员深一脚、浅一脚,鞋脱落了,脚磨破了,仍然拼命拉,使劲推,硬是将小推车从胶东推到淮海,推到了淮海战役胜利的那天。

  “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从后方到前方,从乡村到城镇,男女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都为支援前线作贡献。据统计,除在后方动员的碾米、磨面和做军鞋的人力外,共出动支前民工543万人,为参战部队总人数的9倍;也就是一位战士的身后平均有9位民工在支援保障。尽管这支队伍在战场上没有打出一枪一弹,但每一次战斗的胜利都离不开他们的付出和牺牲。

  对支前民工所做出的重大贡献,陈毅元帅饱含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是小车推出来的”。

  一根小竹竿有着千钧重量,不仅铭刻着历史,更深藏着我们百年大党胜利的密码。一根小小竹竿就是当年烽火硝烟岁月中,人民群众与中国共产党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缩影。这根竹竿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民群众选择跟党走,支持党所领导的事业,不是无缘无故的,这是一个一心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奋斗的党,这是一个老百姓的疾苦当作天大的事的党,跟着这样的党走才有奔头,有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百年党史,初心在民。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行程中贯彻始终的价值底色和政治本色,是我们党依靠、团结和带领人民逐梦新征程的根本保障。长风破浪会有时,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辉煌。

【作者:】 【编辑:袁润秋】
关键词:
>>我要举报
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