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听我讲」娄底市红色故事大宣讲⑩跨越重洋的书信 | 宣讲人:戴炀

跨越重洋的书信

戴炀

      1920年7月5日,位于巴黎东南100多公里的蒙达尔纪一扫连日的阴霾,天空亮光乍现,太阳似乎就要绽开灿烂的笑脸。

  这天,新民学会会员从法国各地先后来到蒙达尔纪召开会议。大家就新民学会的方针,即“改造中国与世界”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却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蔡和森等主张接受马克思主义,组织共产党,走俄国式的革命道路;而另一些会员则主张用教育作工具,实行“温和的革命”。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各自拥有一部分支持者,双方都没有形成压倒对方的优势。8月,蔡和森、肖子昇、李维汉等分别致信毛泽东,陈述自己的观点。

  如何改造中国与世界呢?蔡和森主张先要组织共产党,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于是便有了1920年8月13日写给毛泽东的第一封信。这封信共有2700余字,蔡和森认真分析了世界革命运动大势,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指出:“我对于中国将来的改造,以为完全适用社会主义的原理和方法。”而“社会主义必要之方法”为“阶级战争--无产阶级专政”随后他又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建党主张:“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他,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

  因当时交通条件的制约,蔡和森这封闪耀着党建火花的信件,跨越重洋、辗转数月,直到当年11月才送到毛泽东手中。确信自己已经找到救国道路的蔡和森,虽然还没有等到好友毛泽东的回信,甚至还无法知道毛泽东对他的建党主张的态度,但他已无法抑制自己强烈的建党愿望,又于当年的9月16日撰写了给毛泽东的第二封长达6000多字的长信。这一次,蔡和森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在信中提出:“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

  蔡和森找到即将启程回国的肖子昇,除了继续说服他接受建党主张外,还委托其把这第二封信当面交给毛泽东。蔡和森充满激情的来信,让当时同样满怀报国热情的毛泽东产生了强烈共鸣。毛泽东1920年12月1日给蔡和森的回信中对蔡和森的建党主张“表示深切的赞同”;而收到蔡的9月来信后,毛泽东更是热情回复:“你这一封信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同。”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毛泽东1921年1月21日写给蔡和森回信的部分内容。

  当时的法国是接近欧洲革命中心的国家,在这里,蔡和森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欧洲革命运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洗礼,很快完成了由一个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蔡和森给毛泽东和陈独秀写信,宣布自己是极端的马克思主义派,极端主张唯物史观、阶级斗争、无产阶段专政,他全面介绍总结了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系统阐明了他关于创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他强调,党的组织是集权的组织,党的纪律是铁的纪律,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的领导,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奋斗目标是共产主义,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特别是他还提出了建党的具体步骤。

  由此可见,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一全称以及阐述在中国建立共产党明确理论的是蔡和森。这些理论和主张对于国内毛泽东、陈独秀等人的建党活动给予了有力的影响和推动。这般的远见卓识,在一百年后的今天看来,仍闪耀着穿透历史迷雾的光芒,听来振聋发聩。这些珍贵书信后来被毛泽东整理成册,并为一些信加注了按语和标题,编入《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成为研究蔡和森、毛泽东等人创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文献。

  从中国到法国,从长沙到蒙达尔纪,相隔于太平洋彼岸的蔡和森与毛泽东虽隔万里,但建党的心意相通、志向相投,碰撞出影响中国近现代史进程的思想惊雷,闪耀出光彩夺目的思想之火,照亮了黑暗中国前进的方向。从此,这个饱经沧桑的国度,诞生出一个伟大的党--中国共产党,这个党,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在波澜壮阔的百年进程中,越过激流险滩,跨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

【作者:】 【编辑:邓美兰】
关键词:
>>我要举报
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